【西凤酒1952报道】刚刚过去的蛇年春节,家住河南省博爱县柏山镇柏山村的刘小继过得不同凡响,家里每天高朋满座、喜气洋洋。人家逢年过节都用美酒招待客人,他却用几千个样式各异的空酒瓶开起了“以瓶会友”的交流会,让来自焦作市的酒瓶收藏爱好者大呼“过瘾”、“有意义”,也让四邻八乡的人们在新春佳节领略了酒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美轮美奂:小小酒瓶让他如痴如醉
西凤酒价格,“这些酒瓶真是艺术品,真看着稀罕了。”在刘小继的家,秦先生不断发出赞叹。秦先生是专门约了朋友,驾车从焦作市区赶到刘小继家的。虽然早有耳闻,可真正看到刘小继收藏的酒瓶,他们还是非常吃惊。走进他的收藏室里,6000余个造型各异、美轮美奂的酒瓶,放在房间四面展柜上,就像一个博物馆。“酒瓶在收藏界一般被称为‘酒器’,收藏者主要收藏年代久远且有一定造型的酒瓶。”在中国,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,只是更多人关注的是“杯中物”,对于酒瓶并没有太大的兴趣,“许多人喝过酒,随手就将酒瓶扔了,太可惜啦!”刘小继不无遗憾。
西凤酒价格表,作为一个商人,刘小继和酒有着不解的缘份,外出应酬推杯换盏在所难免,用他的话说,过去的自己几乎天天泡在酒坛子里,身体状况每况愈下。2008年,他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个猴子造型的酒瓶,一下着了迷。从此以后,除了生意,就是想着怎么收藏酒瓶,慢慢地,他竟然把酒戒了。“这时候才领悟到了真正的酒文化!”他感慨地说。
为了收藏酒瓶,刘小继跑遍了大半个中国,哪里有酒器展示会,哪里就有他的身影。为了收藏,刘小继还学会了上网与收藏者交流,他珍藏的一套德国火车造型的酒瓶,就是从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上海学生那里淘来的。因为收藏,刘小继还认识了不少外地的酒器收藏者。刘小继说,现在他经常坐火车到外地朋友家里小聚,藏友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。
在他的藏品中,有一些是由焦作生产的。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焦作有大小酒厂百余家, 当时最有名气的武陟县古寺酒厂还赞助过电视连续剧《霍元甲》,名气大着呢。”刘小继说。当然,刘小继的收藏可不止这些,像“北京天坛”、“桂林象鼻山”等,都是他的藏品。不过,刘小继最钟爱的还是一套以竹林七贤为造型的酒器,为了淘来这套酒器,刘小继曾三次拜访这套酒器的原主人,“当年刘备三顾茅庐,我收藏酒瓶的经历也差不多”。颇有些传奇意味的是,他曾收藏一套印有伊拉克前政府官员通缉令的酒瓶,但唯独印着萨达姆照片的酒瓶多方寻找都没有结果。焦作市的秦先生在参观他的收藏时,突然想起自己有,“送给刘师傅就能凑成一套,我决定送了。”秦先生当即表示。这让老刘欣喜异常,高兴了好长时间。
酒器之美:酒文化的博大精深
酒器,是酒的包装和载体。广义上讲,凡是与酒相关的器物均可称为酒器,但人们一般将盛酒的器物和饮酒的器物称为酒器,酒瓶作为盛酒的容器只是酒器的一种。研究我国酒文化的学者指出:酒器是随着酒的产生而产生的,自古有之。商周时期,酒器主要是由青铜制成的,其中盛酒的有尊、壶、区、卮、皿、鉴、斛、觥、瓮、瓿、彝等,饮酒的有觚、觯、角、爵、杯、舟。
古代平民百姓盛酒器最多的就是坛子了,这坛子的材料和样式都大同小异,在当时应是最平常的。而皇宫贵族的酒器多是昂贵而华美的金银器、瓷器等。当然作为装酒的容器,比如游侠腰上的葫芦,骑士鞍间的皮囊,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筒等,都应列入其中,不一而足。装酒的容器发展到现在,更是千奇百怪、琳琅满目,从品种上看,有单瓶、对瓶、套瓶、系列瓶;从材质上看,以陶瓷、紫砂为主,还有金属的、玻璃的、竹木的、瓜果的;从容量上看,大的可盛装5000 毫升、小的仅装50 毫升;从形态上看,有人物、动物、植物、交通工具、军事兵器等,可谓千姿百态、造型奇特、设计精美、五彩斑斓。这些酒器不仅蕴含着文化的气息,也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感受,或欣欣之气,或盎然古意,或大拙藏工,或小巧纳志,让人未启而先怡其神。